为适应计算机科学系的发展和实际教学、科研的需要,逐步建立一支专业素质好、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、稳定高效的教师队伍,根据教育部对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,结合计算机科学系师资队伍建设现况,制定计算机科学系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如下。
一、师资队伍建设指导思想
根据学科的发展规划和计算机科学系现实与长远的教学需要,围绕学科办学思想及专业培养目标、办学特色,积极配合学校人事职能部门引进和接收高学历、高职称的计算机教师。对现有中青年教师和陆续引进的中青年教师,挖掘潜力,创造条件,兼顾当前使用和长远培养,逐步形成学科方向和专业梯队。
二、师资队伍现状
(一)教学师资队伍现状
计算机科学系现有专兼职教师38人,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6人,中级职称22人;有博士2人,硕士36人,其中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2人。
主要承担本科、专科的所有计算机课程及全院的计算机公共课。大部分教师均开设过两门以上课程,实现“一人多课”。
(二)实验师资队伍现状
专业实验室的实验人1名,高级实验师,硕士学位。
(二)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目标
计算机学科教师队伍形成还处于初始的阶段,需要广纳人才。既要积极引进高职称、高学历的教师,也要大力培养现有中青年教师。力争使教师的职称结构、学历(位)结构和年龄结构尽可能的合理。到2020年,应该具有教授2人、副教授20人左右。
表一 师资职称结构规划表
时间指标
|
2016年
|
2017年
|
2018年
|
2019年
|
2020年
|
教师总数
|
38人
|
40人
|
42人
|
44人
|
46人
|
教 授
|
1
|
1
|
1
|
2
|
2
|
副教授
|
13
|
15
|
17
|
19
|
21
|
讲 师
|
24
|
24
|
24
|
23
|
23
|
表二 师资学历(位)结构规划表
时间指标
|
2016年
|
2017年
|
2018年
|
2019年
|
2020年
|
教师总数
|
38人
|
40人
|
42人
|
44人
|
46人
|
硕 士
|
36
|
37
|
37
|
38
|
39
|
博士
|
2
|
3
|
5
|
6
|
7
|
在读博士
|
2
|
1
|
1
|
1
|
1
|
硕士以上占教师比
|
100%
|
100%
|
100%
|
100%
|
100%
|
(二)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目标
根据专业办学需要,逐步更新“计算机组装维护实验室”、“网络实验室”、“软件工程实验室”、“组成原理实验室”、“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室”、“图形、图像处理实验室”、“数据库应用实验室”、“嵌入式实验室”、“通信原理实验室”等9个专业实验室,需补充实验室管理人员1人。
三、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的具体措施
结合表一、表二、表三以及实验室建设规划,制定具体措施如下:
(一)统筹兼顾,质量并重,做好教师的吸收、引进工作
1、推进博士、硕士引进工程。今后五年学科补充新教师的主体是博士、硕士毕业生,每年平均引进2人,如不能从应届博士、硕士毕业生中接收,则可以以优惠政策引进具有博士、硕士学位的外校教师。
2、加强教授的培养、引进与聘任外校教授的工作。引进人才要注重“三高”人才的引入,即学历高、教学水平高、科研水平高。同时还可以根据专业需要适当聘请德高望重、学识渊博、经验丰富的教授学者为学科客座教授,指导青年教师完成教学科研任务,树立严谨治学态度,并帮助其制定进修计划,督促其实施。
3、做好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引进工作。随着专业实验室建设的不断完善,学科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实验管理人员的引进工作,2015年引进1人
表三 2016~2020年引进教师计划
时间指标
|
2016年
|
2017年
|
2018年
|
2019年
|
2020年
|
引进总人数
|
|
2
|
2
|
2
|
2
|
博 士
|
|
1
|
1
|
1
|
1
|
硕 士
|
|
1
|
1
|
1
|
1
|
课程方向
|
|
物联网工程
|
物联网工程
|
物联网工程
|
网络工程
|
(二)学历、学位提高与进修培训相结合,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
1、实行在职和脱产相结合。鼓励教师在职学习研究生课程取得硕士/博士学位,学科提供时间等保证,学校给予经费等保证。支持青年脱产攻读博士学位。
2、加强教师进修培训工作。根据专业需要,每年选派1~2人到IT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进修培训,时间可为半年或一年。
(三)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,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
1、创建和维护有利于年轻教师成长的专业氛围和工作环境。实行导师帮带制度,帮助、引导青年教师积极探索教学规律,进行专业研究。创造条件,支持教师参加定向学术会议和各种专业活动、参与专业课题研究,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。
2、聘请校内外名师、名家讲学,定期开展业务培训、研讨班,活跃学科的学术气氛。
3、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基层企事业单位(包括校内外实验室,实习、实训基地)参加实践锻炼,丰富实践知识,从理论型教师逐步向“双师型”教师过渡。